這篇說的不錯
有點說到真正的問題
轉錄自天下雜誌
渴望出人頭地,卻稚拙而懷疑;有莫名的自信,卻也滿腦子恐懼;
他們是學歷最高,也是生存壓力最大的一代,
這幾乎是二十一世紀全球年輕人的共同寫照。
年輕的一代該如何「自力救濟」?
學校、老師與父母該如何協助他們,成為「有準備的人才」?
書教了二十多年,髮絲由黑轉白,坐在台大副校長室裡的湯明哲,近來愈來愈煩惱學生的未來。他不是擔心學生找不到工作,而是「怎麼學生對生命都沒有熱情?」
他感嘆,好久沒聽到學生說要把人類送到火星、要改變世界的氣候、要當好醫生或是偉大的動物學家;多數學生只在乎考試、成績、考公務員、上研究所。
翻開教育部的統計資料,七年級生(十八~二十七歲)將是台灣學歷最高的一輩:平均三個人有兩個人有大學學歷(每年有二十一萬畢業生),每七個人就有一位碩士學歷(每年四萬八千名畢業生)。
他們也是生存壓力最大的世代。
這一代的徬徨
目前台灣二十歲到二十九歲的失業人口達二十萬九千人,佔全國失業人口的四五%。失業率達八.六%,遠高過全國平均四.二七%。
但,台灣的年輕一輩,真的只有學歷、焦慮,沒有對生命的熱情嗎?
有機會逛逛達兩百多萬會員的「無名小站」網站,就可一窺這代年輕人的縮影。
這個虛擬社群是台灣年輕人的祕密基地,他們在這裡貼相簿、寫生活日記,把這裡當分享園地;有人夢想壯遊、有人渴望創業出人頭地、有人滿懷正義集體營救流浪狗、有種種狂歡與脫序,當然也有人無病呻吟或記錄生活流水帳。但這是活生生、有苦有悲有笑,年輕一輩的生活劇場。
是的,面對高牆,他們有數不盡的徬徨。
但家庭、教育、社會必須交付有利的工具、全面的能力、實踐夢想的自信,讓孩子跨越那面高牆。
這真的是自己要的嗎
還是為了社會
不得不低頭去做
念書中離不開補習
補習也就是了考試
國中說考到好高中以後就會有好大學
好大學出來後就會有好工作
學校中填鴨式的教學
只是為了考試而準備
好像沒有說為了以後社會上需要而教的
沒錯 現在教育是有在改
但是好像還是找不到方向
辛苦了小白鼠們
真正自己想要的呢
不知道...........嗎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